字节放弃今日头条了?
2025-05-09 16:47
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今日头条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
所有内容平台都会提供“原创”标记来保护内容创作者,但在今日头条,细心一点就能发现,这里是没有“原创”标记的。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头条首发”的替代功能,可以理解为这是头条独创的“原创”标识。不过这个功能你很可能并不想点:
按照规定,文章不仅需要在今日头条平台首发,还要求在发布后的 72 小时内不在其他平台发布,也就是说首发内容在今日头条会有 72 小时的独占期。
除了一些专攻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作者,大多数进行矩阵运营的账号和媒体,应该都没法接受这个长达 72 小时独占的规定。
但千万不要忽视“头条首发”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原创文章在发布的时候不点上它,头条的「流量大混乱」,会让你目瞪口呆。
李鬼吊打李逵
为什么会谈到这件事呢?4 月 23 日咱们蓝字计划发布了《中国 AI,正分裂出三条路线》的文章,进行多平台分发的时候也同步了一份到今日头条。
后台显示,4 月 23 日完成文章的上传并显示通过,不过十几天过去了阅读量一直为 0。其实没有流量也无所谓,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哪怕在其他平台10w+的内容,在头条也得不到算法的推荐;甚至你说这篇文章太烂、不值算法推荐我也认了。
但随后发生的剧情实在过于离谱:头条上的一些搬运号,直接搬运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一字不改原封不动地抄袭,居然得到了系统的推荐,阅读量已经接近 9 万了。
当我退出自己的账号,以访客身份访问首页的时候,我们原创发布的文章在前端根本不显示。这篇文章我们可是早了 10 天发布,10 天时间里流量都没有1 位数;而搬运抄袭的账号轻松用我们的创作拿到了相当可观的流量。
这波真是,李鬼狠狠地把李逵给 KO 了。
既然内容被抄袭了,那当然得去找头条维权;但维权的过程,更加魔幻。
该说不说头条的申诉流程不复杂,结果出得也快。
可是当你看到处理结果的时候,多半会陷入无语状态。因为头条所谓的处理抄袭内容,居然不是直接删除文章,而仅仅是“限制推荐给其他用户”,抄袭内容的阅读量、评论都能全部保留。
抄袭方已经拿了快十万阅读了,现在的抄袭处罚对他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吗?
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今日头条的用户举报“擦边球”内容后,部分违规内容因流量高还是会被短暂保留;经历了这次的抄袭维权,算是见识到了活生生的案例。
抄袭搬运的账号不仅能轻松拿到流量推荐,举报申诉后惩罚还不痛不痒。
每个看到头条不管不顾的创作者,心里很难不会冒出疑问:字节这是要放弃今日头条了吧。
算法把锅背好了
先不谈抄袭问题,更早发布的内容不被推荐,反而是后发的相同内容得到推荐,头条推荐算法的锅肯定逃不掉。
字节跳动作为 AI 大厂,今日头条本就是最早加入 AI 算法干预内容推荐的平台。在 2012 年,头条的「千人千面兴趣算法」是撬开行业缺口的“核武器”;但到了 2025 年,就是造成信息茧房、胡乱推荐的“头号战犯”。
技术上,今日头条采用多种算法模型组合,包括协同过滤(CF)、逻辑回归(LR)、因子分解机(FM)、深度神经网络(DNN)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等,共同组成了平台的内容兴趣推荐算法系统。
其中,协同过滤算法会分析用户行为数据,通过用户-内容交互矩阵发现相似用户或内容进行推荐;深度神经网络会捕捉用户行为的非线性关系,结合内容进行推荐;逻辑回归则会承担核心的点击率预估任务,通过预测用户对内容的正反馈概率(如点击、观看)生成推荐排序等等。
另外,只要尽量符合头条算法中的内容特征、用户特征和环境特征三个维度,内容就可能被推荐。
内容特征,是指头条会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提取文本关键词、视频标题语义等,构建内容标签体系。例如,一篇文章的“科技”“AI”等关键词会被分类标记,会优先推荐给更喜欢点击、浏览科技、AI 类内容的用户。
用户特征是指,头条会根据显性标签(年龄、性别、地域)和隐性兴趣(通过浏览、点赞、评论等行为分析生成的兴趣向量)来标注用户,内容风格、选题能命中这些标签的内容也更容易得到推荐。
至于环境特征,是指会根据设备的地理位置、类型、用户所处的时间,推荐内容。比如在地铁上,会推荐篇幅较短的内容,旅行时会推荐游玩地的相关资讯。
总而言之,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点击、停留时长、互动行为和各种用户标签实时更新模型权重,并对内容进行推荐。
算法在推荐内容时,根本不会考虑内容的版权归属、是否原创、发布时间顺序,甚至是不是“人写的”。
就是这套推荐算法,让今日头条多次出现AI 滥用和内容失控。
现在这个时代,AI工具降低了洗稿成本,黑产团伙通过矩阵账号批量发布同质化内容,比如如养生谣言、社会热点拼接等,导致原创内容被淹没。
不少创作者反映,AI生成的文章甚至能通过平台审核并获得流量,而人工创作的优质内容反因时效性不足被冷落。
而根据今日头条治理开放日给出的数据,2024年平台累计处置低质AI生成内容超93万条,封禁近3万个利用AI批量生产的账号;平台全年处罚同质化发文781万篇,日均处理超2.1万篇,但从目前实际的阅读体验来看,仍有大量AI生成的低质、洗稿内容未被完全拦截。
归根究底,AI 批量生成/洗稿再加上不那么聪明的算法推荐机制,就像洪水开闸一样让内容生态泥沙俱下;如今的今日头条,还存在审核机制低效与人工干预不足的问题。
目前今日头条90%的审核依赖机器,人工审核干预力度明显不够;但根据媒体报道头条的审核模型的审核准确度又不算高,只有 85% 左右;而按照头条现在每天的发稿量,剩下的 15% 漏网之鱼就足以严重污染平台生态。
而且在规则上,今日头条又设计了很难评的“头条首发”、“已处理但不删除”,进一步劝退了辛苦坚持原创的内容创作者,减少了优质内容来源。
其他平台会用“原创”标签来保护创作者,进行推荐时会优先选择推荐标注了原创的内容,但在今日头条“此路不通”。
现在的今日头条,被更多的用户吐槽“从知识分享沦为情绪垃圾桶”。
昨日头条,今日小弟
谁能想到,当年「今日头条」还一度和「字节跳动」划上等号,在2018年8月之前,字节全球总部大楼外墙唯一挂着的LOGO就是今日头条;甚至张一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开场合出席会议时,头衔都是“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
而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今日头条慢慢被自家的兄弟产品——抖音,赶下神坛,头条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落后于抖音等竞品,创作者素质、平台的商业价值也大大缩水。
现在不仅字节全球总部外墙的 LOGO 换成了「字节跳动」,今日头条也被并入了抖音。
如今的今日头条,正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一时半会江湖地位没法撼动,但也没有多少向上的空间。
根据字节跳动 2024 年年报,抖音中国区月活跃用户数突破 10亿,日活跃用户(DAU)超 7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维持在 95分钟,短视频与直播内容生态持续吸引用户。
而今日头条月活用户稳定在 3.77亿,看似很多,但用户结构以30-50岁男性为主(占比近90%),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超过70%;2024 年增速进一步放缓,月活同比增速降至5%-8%,下沉市场渗透接近饱和。
今日头条把辉煌留在了昨日,今天的头条,只是抖音的小弟。
2022 年,就有媒体报道,今日头条就已经实质性地被字节放弃。头条文章的阅读量暴跌,只要运营过头条账号,就明白 1000 阅读量在头条的自然流中已经算非常高了。
流量的断崖下滑,影响的还有创作者的收入。在 2015 年前后头条的爆款稿件流量补贴可以高达数百元,现在每天的流量收入在 0.01-0.03 元之间,几年下来估计也不会超过 300 元。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字节应该都不打算带今日头条玩了。根据字节跳动 2024 年的财报,收入结构呈现了“广告为主、电商加速、全球化深化”的特点,深度依赖抖音与TikTok双引擎;未来会注重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AI与全球化是核心赛道。
但在业务上被边缘化,不代表今日头条可以在内容生态上“摆烂”。今日头条依然是一个月活跃用户高达 4 亿、在中老年和下沉市场有着极大影响的平台,阻止劣质内容传播和泛滥,是平台的基本义务。
而要和劣质内容对抗,除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垃圾信息处理外,本质还是需要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入驻,现在的头条本应该是最重视有原创能力、输出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时候。
但想留住优秀创作者,无论怎么说,至少提供一个符合常识的“原创” 功能吧。
现有的“头条首发”功能和推荐算法结合,只会形成一个不断驱逐创作者的死循环。
能改变现状的方法有很多,但未来往哪里走,只掌握在头条手中。
参考资料:
豹变《今日头条渐成明日黄花?》
CSDN文库《揭秘今日头条推荐算法:内容、用户与环境的精准融合》
金角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