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倍思绿联集体沦陷!国产充电宝坠入至暗时刻

2025-07-01 17:38

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最初,没有人在意一次不起眼的充电宝起火,这不过是一次偶然、一次事故、一个倒霉蛋的不幸遭遇,直到这次起火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没想到,《流浪地球》电影开头的这一句话用在今天充电宝事件里能那么贴切自然。

自六月以来,充电宝“危机”持续发酵。因为充电宝的自燃风险,以罗马仕、安克为首的充电宝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超过 200 万个充电宝,其中罗马仕约50 万个、安克约 180 万个。

另外,充电宝产业链的 3C 证书被大面积暂停,其中就包括了充电宝主要供应商安普瑞斯,超过 70 项电芯与电池相关的 3C认证被暂停。

使用安普瑞斯电芯的品牌可谓遍布大江南北,除了上面提到过的罗马仕和安克,市面上只要是有头有脸的充电宝品牌都是它的客户:小米、倍思、绿联、OPPO、vivo、亚马逊…上面这几个品牌加起来有超过 30 个充电宝型号的 3C 证书被暂停,堪称行业地震。

那问题的源头是安普瑞斯吗?目前看来,八九不离十了。

比如界面新闻从深圳市市场监督局得到的消息是,这次出问题的电芯的确是安普瑞斯。

另外,除了自媒体“差评”爆料安普瑞斯的电芯外包工厂规更换了正负极隔膜的原材料外,还有报道称无锡市市场监督局已经对安普瑞斯(无锡)展开调查。

为了避免问题充电宝的危害进一步扩大,民航局出手了。自6月28日起,乘客禁止携带无3C或召回中的充电宝乘坐国内航班,这一举动被视为对行业安全隐患的严厉监管回应。

这场由劣质充电宝电芯自燃引起的风波,终于还是吹向了所有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更多的爆料似乎在预告,目前远还不是这场风波的最高潮。


信用危机

这次充电宝自燃风波的一个小高潮是民航局禁止携带部分充电宝上机。一张张安检边上堆积如山的“违禁”充电宝、闲鱼上海量的二手充电宝商品在一直撩拨着大家的神经。

上周的文章里有朋友留言质疑,说这只是民航局禁止部分限定条件的充电宝上机,并非完全禁止使用充电宝,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最终事实证明“大惊小怪”完全合理。

在充电宝的主要使用场景中,远途出行供能占了非常大一部分,而远途出行的代表,就是坐飞机。

“坐飞机”这种出行方式对充电宝的依赖严重是一个事实。比如,在出发去机场、候机、登机再到起飞前,大部分人这两三小时的时间里肯定会一直用手机。

哪怕在飞机上不玩手机,也要顾及一下落地之后手机的电量是不是充足、落地的周边有没有便利的充电条件,这时候如果手上有一个充电宝肯定是最优解。

另外,坐车、高铁对手机充电的限制较少,座位附近都有供电插座,而绝大部分飞机航班都不支持,至少不鼓励在坐飞机的时候充电。

根据小米在 2021 年的官方调研,以坐飞机为主的“出差/旅行”场景使用充电宝的占比高达 50%,各种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问坐飞机能不能带充电宝,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坐飞机”和“充电宝”的强绑定需求。

既然坐飞机不能没有充电宝,那最终为了符合登机规定,消费者只能自费更换旧充电宝,这种“强制淘汰”难免引发抵触情绪。

另一个问题是,禁止没有 3C 认证的充电宝上机,是不是一种一刀切?

实际上 3C 认证在充电宝上使用的历史不仅不长,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短”。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 2023 年 8 月 1 日起,锂离子电池与移动电源必须通过 3C(CCC)认证,但有一年缓冲期。也就是说直到 2024 年 8 月 1 日之后生产、销售、进口的充电宝产品才是必带 3C 认证。

考虑到合格充电宝的寿命基本在 5 年左右,大多数人手中的充电宝肯定是用了 3 年或以上,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的充电宝是没有 3C 认证的。而在新规之下,至少飞机是肯定不能上了。

更别说,现在对“充电宝隐患”的担忧呈现扩散的态势,有部分区域开始加码:

一些城市在地铁安检的环节中也会检查充电宝有无 3C 认证,如果没有会被提醒甚至拒载;还有新闻报道部分机场不允许带无 3C 认证的锂电池产品(比如相机电池)上机,有一些摄影师被新规影响一块相机电池都带不上飞机。

尽管民航局说这些规定都是地方的“层层加码”,但规定加码背后折射的,是更多人对充电宝安全的恐惧,最终可能会导致所有没有 3C 认证的充电宝产品寸步难行。

那产品有 3C 认证就能保证万事大吉吗?罗马仕这次召回的其中一个型「PAC20?272」,正是 2024 年 2 月 22 日通过的 3C 认证,东窗事发后在今年 6 月 14 日被暂停认证。

|PAC20?272的其中一页产品文案

毕竟罗马仕和安克都说了,供应商存在“违规、私自替换原材料”的可能,也就是说通过 3C认证之后还是有机会做手脚;再有微博博主@kang 的爆料,罗马仕自己也存在先通过 3C 认证后,再以次充好的情况。

更离谱的是,@kang还爆料了一个小道消息,称安普瑞斯在每一个批次里都掺杂了外包电芯,这就相当于在送出去的外卖中随机参杂了老鼠药。

而来自@差评的数据,这次出问题的126280 和676076 电芯已经出货了上亿片,外包给代工厂的问题批次出货量估计也有两三千万片。

上面这些案例才是我们感到忧虑的主要原因:厂家在扩大充电宝的召回范围,还有不少用了安普瑞斯电芯的品牌默不作声,朴素迷离的现实情况在加深所有人对充电宝的信任危机,没有人能准确说出什么样的充电宝才是绝对安全的。

或许正是这样不负责任的随机埋雷操作,涉及的产品数量又非常广泛,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紧张;再加上航空安全无小事这个简单道理,才能去解释民航局的一刀切、各地的层层加码行为。

反正无论如何,整个充电宝行业是真炸了。

而造成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安普瑞斯现在在做什么?


主角隐身

明明主角应该是安普瑞斯,但最近的主角却成了 3C 认证,这很不合理,也不应该。

搞出了这么大件事之后,一切的始作俑者安普瑞斯却没了声音。不少媒体报刊向安普瑞斯寻求回应,结果都是杳无音讯;安普瑞斯的官方渠道全部失声,甚至连反驳它是问题源头的“是谣言,保留起诉的权利”都没有。

现在打开安普瑞斯的官方网站,新闻那一栏已经是清空状态。

看来,安普瑞斯的潜台词是:无可奉告。

能搞出这么大,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它是什么小作坊;恰恰相反它在行业里有领先地位,才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美国 Amprius 全资子公司与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坐落于江苏无锡。

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重要企业,安普瑞斯凭借其在高能量密度与轻薄化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长期占据充电宝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是国内充电宝领域软包电池第一大供应商。

从技术上看,安普瑞斯还是有两把刷子的。锂电池充放电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插上手机时,负极(一般是石墨)中的锂离子跑出来,通过电解液穿过隔膜,移动到正极;同时,电子无法穿过隔膜,它们从负极经过外部电路流向正极,这就产生了电流。

而安普瑞斯的核心竞争力是“硅纳米线负极”技术。

用了这种技术的电池,采用三维立体硅纳米线代替传统石墨负极,硅纳米线的比容量(Specific Capacity)高达 3400mAh/g,是石墨负极(约350mAh/g)的10倍,大幅提升锂离子存储空间。

|图源:充电头网

对于追求轻薄与便携的充电宝、电动穿戴设备或航空应用来说,体积小、容量大是核心优势。安普瑞斯正是依靠这项技术,在业内建立起“高密度+轻薄”的产品口碑。

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强大的技术让安普瑞斯得到海量客户的青睐,但根据@差评 的数据,即便安普瑞斯的车间干冒烟了,一个月也就不到 250 万片的出货量,对市场需求来说简直九牛一毛。

因此,安普瑞斯不仅是为了压缩成本,还是为了提高产量、承接溢出的产能,去找了代工厂代工。只能说,当一家工厂不以多建车间、工厂的方法扩充产能,而选择了“找外包”,风险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有媒体把充电宝危机的导火索归咎于“充电宝行业的过度内卷”,利润太低云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值得同情。使用安普瑞斯电芯的充电宝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自燃的可能性是完全有的,我们看到的是充电宝行业为了利润,将公众安全视为草芥。


烂摊子如何收场?

经此一役,安普瑞斯很可能已经“完蛋了”。

安克已经宣布停止和安普瑞斯的供货合作,并光速宣布和另一家头部电芯 ATL 达成了合作。未来其他的头部充电宝品牌大概率也会效仿安克,从安普瑞斯转向其他更有知名度的电芯供应商合作,尽量消除“充电宝会炸”的刻板印象。

另外,这次的事件也暴露了当前 3C 认证流程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 3C 认证通过后,后续的产品是否合规,全看厂商和工厂“自觉”。还有媒体提到,3C 认证的检测标准里对产品核心部件的强制性科学检测存在空白、被检查出问题后只罚几万块或暂停 3C 认证的威慑力不够等。

所以,6 月 1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移动电源 17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修改充电宝产品的 3C 认证标准势在必行。

这次充电宝“危机”是一次整个充电宝行业、所有链条的照妖镜。至于消费者手中的充电宝很可能成了“废品”,哪哪都不能用,最终也只能憋着,等严格的 3C 认证新规推出之后焕新一波了。

搞到最后,所有人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