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才手表,背刺中国家长

2025-11-17 16:4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Chester

一帮“小天才”,靠小天才手表发财了。

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60万,这样的一个小天才手表账号,在“XTC圈”(即“小天才圈”)被称为“大佬”,一个“大佬”账号可以最少卖500元。

不买号?没关系。你可以买刷赞服务、买“改长名”特权、买代运营、买各类权益卡,甚至还能买到“哪吒”“敖丙”主题的主页特效。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或电商网站上,这类围绕小天才手表的灰色服务明码标价、应有尽有。据澎湃新闻报道,经营这些生意的,不少正是青少年学生本人。

一边是家长为孩子安全焦虑买单,一边是孩子把社交虚荣玩出花。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看似温情脉脉,实则早已暗流涌动。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线上销量达455.1万台,同比增长16.8%;销售额高达25.7亿元,同比激增47.8%。其中,小天才以35.3%的市场份一骑绝尘,在全球市场,小天才市占率更是逼近50%。

但令中国千万家长始料未及的是:这块原本只承担“定位+通话”的设备,正迅速演变成一场未成年人之间的虚荣经济。

“有小天才,就有好朋友”

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次给孩子买电话手表,选华为还是小天才?”是最高频的问题。许多家长原本偏向华为,但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最终还是掏钱买了小天才。

不得不说,小孩哥小孩姐们的选择非常一致——而这份“一致”,直接把小天才送上了行业第一。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的线上销量排行中,小天才以35.3%的份额排名第一,而第二名的华为,份额只有12.2%,连小天才的一半也不到。

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全球数据更夸张:在全球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小天才的市占率达到了惊人的50%。

小孩哥小孩姐们为何对小天才如此痴迷?

社交平台的一个解释非常直白:

“对学生来说,电话手表只有两种:小天才和其他。而且其他牌子最多只能叫带电话的手表。大家都在小天才班级群聊里联系,互通作业信息,戴华为的第二天上学只能一脸懵。”

对家长而言,电话手表的功能无非是“通话 + 定位”;对孩子而言,小天才则是他们的“QQ空间 + 班级群 + 社交货币”。

这种错位,从第一代产品就已经埋下伏笔。

2016年,小天才的广告语还是“不论你在哪里,一个电话找到你”。为了赢得家长信任,小天才刻意屏蔽微信等成熟社交软件,营造“只做通讯工具”的形象。

但事实上,从Y01代开始,小天才就在悄悄铺设一套封闭的儿童社交网络:碰一碰加好友+微聊。

在校园环境里,微信被禁止,小天才成为几乎唯一能在课堂上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孩子们天然向“同样设备”聚集,最终形成一个以小天才为中心的校园社交系统。

2017年,小天才顺势把广告语改成:“有小天才,就有好朋友。”

家长把信任给了小天才,而孩子们把社交全部压在了它身上。

对家长而言,这其实并不陌生。正如80、90后父母当年在学校里互加QQ一样——没有小天才,就等同于“没有QQ号”,会被排除在班级社交之外。孩子受不得这种“社交委屈”,家长自然也拗不过。

而小天才,也被孩子们玩出了“QQ空间化”的第二春。

当年,QQ等级、彩钻、黄钻越多越有面子;如今,小天才主页点赞破60万的账号,会在“XTC圈”里被称作“大佬”。社交平台甚至会出现“XTC大佬榜单”,能把“大佬”加为好友,也成了一种身份象征。

但成为“大佬”的路径并不轻松。有小学生用户分享:每天刷满3000赞,连续半年才能刷到60万。“每天4-6小时挂机刷赞,在我们圈子里很正常。”

这已经不是“使用手表”,而是“肝一个手游”了。

那家教严,没时间玩手表的孩子怎么办?家教不严却“生意头脑发达”的孩子立马嗅到了商机,把代运营、卖号、卖主页特效……一条完整的灰产链条,就这样在小学生中自然长成。

原本希望让孩子交到好朋友的家长,如今却看着自己孩子,又玩起了当年给QQ花钱刷钻、刷点赞、挂机刷等级的虚荣心社交,甚至花100多块钱,就为了改一个“雾霭轻掩浮生遗憾”这样浮夸又天真的长名。

不禁让人感慨: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非主流,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灰色产业链。

这并不新鲜。当年的QQ产业链规模同样惊人——巅峰时期全国数百家刷钻平台,抽成高达90%。但彼时,一个7位数稀有QQ号,也不过三百块钱。

而如今,一个“小天才点赞百万”的账号,在二手平台上轻松卖出上千元。

孩子们的虚荣心没有变,变的只是道具。

从彩钻、黄钻,到点赞数、特效名片——“成人世界的商机”,如今也同样被孩子们玩得炉火纯青。

从小霸王到小天才

小天才的官方小红书账号曾发布过一个火出圈的视频——《3分钟教你说服爸妈买小天才》。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列出了三条“必杀技”:定位、通话、学习功能。这三样,正好击中所有家长的核心诉求。

而小天才也确实在这些“刚需功能”上一路卷到极致:

最新款手表能把定位精确到楼层高度,孩子走哪条路线、在哪里停留,都能实时记录;靠近陌生水域等危险区域,家长的手机立刻弹出警报。

至于健康监测,除了心率和体温,还能感知周围环境温度,连孩子午休时“热不热、冷不冷”,都能一清二楚。

但家长们没想到的是——两三厘米的小屏幕里,藏着的远不止安全功能。

双摄拍照、音乐、社交、电子宠物、点赞系统……一个都没少。原本买手表是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结果孩子照样能在手表上“肝四五个小时”。

小天才非常清楚,真正戴表的不是家长,而是孩子。

只要抓住孩子的兴趣,孩子一定会用“软磨硬泡 + 上纲上线”的方式,把家长推向收银台。

小天才卖的从来不是手表,而是孩子影响父母决策的能力。

这一招“暗度陈仓”,多少有些段永平当年的影子。

上世纪90年代,小霸王就是靠“学习机”名义,把游戏机堂而皇之地卖进全国家庭。

而如今,小天才的创始CEO金志江,被称作段永平的“门徒”,会用这一招自然也毫不意外。

更巧的是,小天才本身也有游戏基因。

它最早是中国台湾硬件制造公司晶技股份旗下的游戏机品牌,在90年代因为兼容任天堂FC而走红。

随着FC游戏的没落,晶技在2008年想以30万元卖掉包括“小天才”在内的一批过气品牌。

而接盘者,正是段永平的步步高。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在金志江主导下,小天才押注电话手表。

2015年,“能打电话的手表,小天才电话手表”开始在电视上全天候循环,线下门店全面铺开。

小天才的营销方式很传统,但胜在有效。

2015到2016年,小天才销量从107.6万台暴涨到360.4万台;2017年更达到500万台,占据国内儿童手表市场一半份额。

这期间,360、搜狗、华为、讯飞、小米,甚至腾讯,都发布过儿童手表。甚至像搜狗、华为,也都有社交功能。但真正把孩子“拿捏住”的,只有小天才。

原因就三个字:游戏化。

小天才把手表系统做成了一个“轻量版网游”:用时长换经验值,加好友靠运动步数赚积分。

2021年,小天才的满级数从26级升到了60级,并推出了好友圈、登级勋章、主页点赞机制。

段永平曾说过:“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

在儿童设备赛道里,小天才把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安全功能争夺的是家长;游戏化机制争夺的是孩子。而一旦孩子被锁定,家长就会自然被拖入购买链条。

这才是小天才真正甩开所有竞争者的地方。

儿童手表的“本分”

但今天看来,这套深度游戏化的系统与社交机制,正在把小天才推向新的法律风险。

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针对未成年人的产品需防范沉迷、规避不良导向。而小天才手表的点赞、等级体系易诱导孩子攀比和长时间使用,且未设置有效的干预机制,也未对社交功能加设监护人监管的强制权限,属于未充分尽到未成年人保护责任,而非单纯的功能与宣传错位。

更关键的是,关于小天才的法律争议,并不是第一次。

2022 年,小天才 T1 平板被曝能下载色情、暴力、犯罪内容的“黑游戏”;电话手表也被指出内置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应用,一度引发 276 起“无故扣费”投诉,最终被京津冀三地消协联合约谈;

2024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一家长反映,10岁女孩的小天才电话手表收到好友发的污秽图文信息,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该号码并未实名;

今年2月,重庆重庆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孩子的小天才电话手表被陌生号码申请为监护人,并在家长拒绝绑定后仍成功关联。该陌生人不仅可查看孩子实时定位,还能发送语音信息。警方最终认定,这与“二次放号”有关,但小天才在监护链路上的漏洞暴露无遗。

而每次事件发生,小天才的回应几乎一模一样:“第三方应用的问题”、“技术漏洞”、“已下架”、“将加强审核”。

但这种“甩锅式”的回应,根本挡不住安全问题、隐私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催生灰色产业链。

律师赵良善也表示,若小天才未履行监管义务,小天才将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警告;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罚款、限制业务等处罚。

更让家长愤怒的是,有媒体记者向线下门店提问:“这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店员的回答居然是:“这要靠家长来教育了。”

这句话在社交平台上掀起巨大反感。因为小天才最懂的,其实就是家长的焦虑。

金志江在 2017 年曾说过,小天才成功的秘诀,是解决了市场缺乏儿童通讯产品的痛点。的确,小天才踩中的,是“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你”的安全焦虑;但在中国家长心中,比“找不着孩子”更可怕的,是“孩子学坏了”。

当小天才安全事故频发,内容审核失守,防沉迷和监管长期缺位,最终只会在家长心中失去信用。而一旦失去家长的信任,别说孩子撒泼打滚,家长半个字都不会再买账。

段永平一直强调,做企业要讲“本分”。如今的小天才,也真的该好好想想:

一个儿童电话手表的本分,到底是什么?

参考资料:

AI蓝媒汇《段永平门徒,小天才不本分》

X博士《小学生的同辈压力,都在小天才手表社交圈里》

深响《新一代家长收割机小天才,与永不褪色的段永平商业经》

凤凰网科技《一年赚6万,小天才批量制造未成年“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