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下场硬刚字节,争夺AI超级入口
2025-11-27 17:52

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AI to C,阿里终于下场了。
11 月 17 日,阿里把通义 App 全面改版为“千问”,直接把产品定位写得清清楚楚——“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 AI 助手”“个人 AI 生活入口”。
紧接着 11 月 25 日财报会上,阿里CEO吴泳铭再次强调:阿里会在AI to B和AI to C两条线同时发力。尤其是C端,强调要做“AI 原生超级应用”,把AI从企业工具推向每一个普通人。
从AI布局看,阿里几乎是全球独有的布局全产业链的企业。
基础设施层,芯片涵盖CPU、AI、Soc,算力有阿里云;模型层,Qwen风头无双,前段时间在大模型炒股竞赛中不落下风;应用层面,有夸克、灵光、千问一众新锐App,在营销上也下了大力气。
今年7月,黄仁勋表扬DeepSeek、Qwen和Kimi 三款大模型,称它们“非常出色”。而早在5 月的英伟达财报电话会上,他还专门夸过,来自中国Qwen和DeepSeek是开源AI模型之中最好的。
以至于有评价认为,AI领域“西谷歌、东阿里”,后者在国际上可以和巨头扳扳手腕。
客观来看,近年阿里的确在AI领域接连取得一系列突破,但过于夸张的评价只会带来捧杀。
比如最关键的应用层面,阿里表现过于温吞,在toC应用上甚至有点克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阿里的 Qwen 大模型更像是B端生产力工具:“生意管家”帮商家写文案、算数据;阿里妈妈的“全站推”自动选品。C端应用中,夸克、通义长期被豆包、元宝等压制。
技术领先、布局最广,阿里显然不希望在toC领域掉队。毕竟,谁最接近用户,就会天然掌握流量、掌握话语权。所以,AItoC之战,阿里必须要打,千问就是标志。
但在“西谷歌东阿里”之前,阿里要先翻过字节这座大山。
千问撞上“守门员”豆包
11 月 17 日,阿里发布新版的“千问” App 后,仅仅过了一周,应用的下载量就突破1000万,刷新了ChatGPT、Sora、DeepSeek的记录,成为增长最快的AI应用。
千问 App的定位更加纯粹,目标也更加简单粗暴:要做中国版的ChatGPT。
在新版的千问App中,阿里一上来就直接给了最好的。App默认搭载Qwen3大模型,用户可切换至阿里最强模型Qwen3-Max,这也是阿里的 AI应用首次接入自家性能最强的大模型。
锋芒所指,正是字节的豆包。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豆包月活达到 1.72 亿,超过DeepSeek,成为中国AI应用的绝对头部。
而且,豆包的核心优势,除了本来就有非常强悍的模型性能,比如 256K 超长上下文、极低的幻觉率、出色且快速迭代的多模态能力外,还有“场景”和“流量”这两大杀手锏。
在豆包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了抖音这一巨无霸级别的短视频内容场景。
在抖音里,用户有浏览视频的需求场景,于是才有了豆包的 AI 总结、AI 弹幕、私信 AI 分身;创作者有了内容创作的需求场景,于是才有了输入关键词自动生成短视频文案、标题、脚本,和用户上传照片生成艺术风格视频封面等等。
另一方面,字节利用抖音给豆包“流量输血”,相当于有 6-7 亿级别的日活可以精准触达,这种体量的输血能力,纵观整个中国 AI 市场,也只有手持抖音的字节能实现。
这也是抖音和豆包能够实现良好正循环的核心原因:日活7亿的超级入口为豆包带来亿级新增用户,AI生成的优质内容回流至抖音,丰富平台内容池,提升用户停留时长。
可以说,豆包是一个已经跑通逻辑的恐怖对手,而现在阿里千问 App 要做的,是从豆包手中抢走一部分的用户。
做了那么多年B端都好好的,突然又要踏进C端的赛道,还要向“大象”级别的对手豆包发起冲锋。
这步棋,真的走对了么?
阿里没得选。这步棋背后的终极关键,是流量入口。
旧帝国的流量未竟之梦
阿里之所以如此重视 AItoC,其背后,是十多年未能解决的“流量焦虑”。
对于电商而言,流量就是氧气。流量*转化=GMV,是电商的基本盘。
在过去,阿里曾多次试图构建超级入口,并且多次与巨头开战,但结果都不乐观。来往挑战微信失败;支付宝做社交没能成气候;钉钉虽然成功,但是企业级场景,并非超级入口。
这次在AI时代,阿里希望抛下过去所有包袱,借助AI应用入口构建起一个“大一统”的超级入口,为电商、酒旅、外卖等各种消费应用接上“流量底座”。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抖音、微信这两个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池不断扩张,字节和腾讯的业务也开始向AI、电商等腹地纵深推进,黄金流量逐渐在各自的生态系统内闭环流通。
对阿里来说,想再从别人手里买流量,搞自己的电商和AI,会也越来越难。
抖音7亿 DAU、日均使用时长1.5小时;视频号DAU超5亿,背靠10亿微信用户;
甚至“红果短剧”这种新玩家,月活都冲到2.36亿。流量巨头在内部优先转化——抖音电商和视频号电商都在崛起,豆包和元宝也逐渐站稳 to C 应用的头部位置。
与此同时,抖音电商的增长势头可谓强劲:今年全年 GMV 将突破 4 万亿,逼近拼多多;
有分析称,淘宝支付GMV在 6 万亿元的体量。如果双方都保持目前的增速,要不了几年就会被赶上。
腾讯也没闲着。视频号GMV 去年突破 1000 亿,有机构估算目标指向 3000 亿——上一个从千亿做到万亿的,是拼多多,只用了两年多。
商业竞争很残酷,尤其随着两大超级流量池不断扩张边界,业务上呈现犬牙交错态势,这场游戏的边界也逐渐模糊,变成了一场无限战争。尤其对阿里而言,昔日流量交易的合作伙伴,现在都成了多领域的竞争对手。
在新版图中撕开一条新流量入口,阿里不能输,也输不起。
于是,阿里决定两线作战:
一条战线是淘宝闪购,哪怕外卖是互联网中最差的生意模型,也要一年烧500亿元,抢高频消费入口;
另一条是押注AI,在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全产业链布局,尤其试图在AI toC上,打开一个全新入口。
但问题回到那句老话:这一次,阿里能成功吗?
争抢AItoC “新船票”
这场战争,阿里有钱有技术有决心。
和Web、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AItoC应用带有很强的穿透性,不再局限于某个场景之中,它可以同时接触内容、搜索、电商、生活服务。
如果阿里能以AItoC应用为切入点,构建起一个DAU过亿的新入口,那就相当于在 AI 时代重新拿到了一张“新船票”。
但核心难题也摆在眼前,“拿着技术找场景”和“在场景里搞技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有技术、没场景”,是互联网竞争里最难翻越的鸿沟,来往就证明过一次。
豆包为何跑得快?因为它根本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应用,而是挂在抖音这个 DAU 7 亿的超级场景上。春节时抖音给豆包推的那一个特效弹窗,背后就是千军万马的流量洪峰。
反观阿里:技术不差、现金也不弱,但 C 端的高频用户场景,除了电商交易之外,明显不够用。
当年来往输给微信,是因为场景缺陷;今天千问要面对的问题,本质上没有变化:能不能把“工具需求”,迁移成“消费需求”?
这一点,从夸克的经历就能看得更清楚。
过去两年,阿里曾用极高优先级押注夸克,重金投放。但数据很诚实,夸克的AI化没有达到预期。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年Q1,夸克日活虽已升至 1.2 亿,但只有19%的用户使用过 AI 搜索等智能功能,78%的使用时长仍集中在网盘、扫描等传统工具上。
换句话说,在大多数用户心智里,夸克依然只是个“干净的浏览器+工具箱”,远不是阿里期待的“AI 智能助手”。
于是阿里不得不重新押注。把千问 App 直接推到“未来之战”的高度。
但问题依旧存在。
比如:用户在千问里查商品攻略、比价、问折扣,当好消费决策的生活帮手,这都顺理成章;但下一跳,是否能自然、无感地把人送到淘宝完成交易?
问题就卡在这里:入口越通用,越难做到“独家转化”。
一个通用 AI 助手,本质要求开放,但电商闭环又要求私有化,这两者天然对冲。阿里要想靠千问打通入口与交易之间的链路,难度远比想象大得多。
如果阿里把千问做成一个“公共流量枢纽”,那确实能跑流量,但也意味着要放弃闭环优势;若把它做成阿里系的“专线入口”,体验又很难做到真正自然。而显然,这两者都不是阿里想要的答案。
反观字节,“在场景里做技术”反而轻松得多。
基于短视频做 AI,本来就是顺水推舟——抖音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内容场景,AI 只需要沿着内容分发和搜索决策顺势生长。
阿里却要在不断收缩的流量环境中,硬生生开出一条新路。这条路更难、更重,但不得不走。
无限战争的消耗游戏
商业战争打到最后,打的就是消耗战,但阿里要面临的现状显然不容乐观。
外卖的投入极其巨大。据海豚投研测算,闪购导致的净亏损约360亿上下,吞掉电商板块近80%的利润。
在最新的财报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FO 徐宏也给出了更明确的信号:9月是淘宝闪购投入的峰值。随着整体效率的提升,包括UE(单位经济效益)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的稳定,整体投入我们预计在下个季度将显著收缩。
换句话说,阿里意识到外卖这条线继续烧下去,性价比已经不够了。于是,AI toC无疑成了阿里流量入口上的“全村希望”。
阿里也确实下了重注:
今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做一家拥有从AI算力,AI云平台,AI模型,开源生态到AI应用的全栈AI技术公司。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甚至表态,3800亿元资本开支偏保守,不排除进一步增加。
但字节投入的力度更大,“大力出奇迹”的激进投入,甚至被券商研报视作“中国的OpenAI”。
据统计,字节2024年资本开支规模超800亿元,接近BAT总和(约1000亿元),2025年更是计划翻倍至1600亿元。
最令人咋舌的是,这种核弹级的投入完全不需要依赖外部融资——凭借超5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低于20%的资产负债率,字节仅靠自身的利润造血,就足以从容支撑起这场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但阿里的现金储备却在接连下降。截至2025年3季度末,拼多多现金储备4238亿元,首次超过阿里。据第三方测算,阿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流动资产中的股权证券及其他投资加起来,大约在3736亿元。
从竞争格局看,阿里正在发起一场无限战争:
AI上要和字节、腾讯硬刚,外卖要和美团京东打持久战,电商基本盘还要面临抖音、拼多多的围追堵截。这个角度看,阿里正站在过去十年最密集、最惨烈的战线上。
时代换了,对手换了,打法换了,但那份“入口执念”从未改变。
只不过,这一次的对手更强、战线更长、投入更凶。
阿里能否用千问补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那张船票?
这场AI入口之战,已经不是“能不能赢”的问题,而是阿里输不起了。
金角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